联合巡逻,筑牢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屏障
“巡逻过程中,行走在绿水青山之间,邂逅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意外惊喜冲淡了工作的辛苦。”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区护林员李建军感慨地说。
2024年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地区举办川、陕、甘三省联合巡逻行动。 (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2023年以来,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开展川陕甘三省重点任务的安排,三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开展联合巡护每年5月、10月在岷山、西秦岭地区作业。
李建军今年5月参加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主办的川、陕、甘三省联合巡逻行动。他说:“我们重点针对平时难以到达的边境地区,找出难点、盲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行动;我们收集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典型野生动物的粪便,开展疫情研究监测。同时,加大保护工作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保护。
“省际合作非常重要。”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护林员肖飞表示,此前,三省国家公园的巡逻都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的,容易缺乏对邻近地区巡逻的投入,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区域一般在高海拔山脊茂密的森林中,常在与行政区相邻的地区。
“联合巡逻打破了保护单元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强大的保护行动网络,为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协同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有效的帮助。”李说。建红,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精细富集、智能监控,更好保护大熊猫
新鲜竹笋、水果拼盘绑成“大饼”形状……今年8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33岁的大熊猫“白云”享受着中心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生日。美食。
2024年9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为大熊猫精心准备了中秋主题丰富活动。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为了更好地关爱大熊猫,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富集专家团队,食物富集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丰富对圈养动物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增加它们对生活环境的新奇感和好奇心,帮助它们减少刻板行为。”饲养员吴凯表示,中心对大熊猫进行环境、食物、认知、感知等方面的研究。社区等五大类丰富,丰富了大熊猫的生活和环境,让它们充分展现本性,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除了圈养大熊猫的精细化富集外,近年来,多地升级技术手段,让野外监测大熊猫更加便捷高效。
走进甘肃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大熊猫管理处,记者在智能监控系统的数字屏幕上看到,一只野生大熊猫坐在雪地里休息,显得十分天真。 。
红外摄像机拍摄的野生大熊猫的镜头。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园提供)
办公室经理何丽文表示,以前,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入森林更换红外摄像机的存储卡,才能获取大熊猫的“外观”图像数据,通常会滞后一秒。或两个月;现在,坐在屏幕前,你可以看到大熊猫。真人动作屏幕。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园建设了“空、空、地”一体化监控系统,依托物联网和红外摄像头实时回传技术,让现场监控更加智能、精准。
“我们在园区内部署了600个高清自动回传摄像头,从核心区延伸至总控区,对大熊猫出没频繁、分布密集的区域实现200米×200米网格全覆盖监控活动。 ”何丽文说道。
“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持续追踪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和种群变化,并远程监测一些人为干扰活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园副园长刘万年说:“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我们拍摄到了数万张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图像,建立了野生大熊猫数据库图像。”
加强科普,打造IP,更好传播大熊猫文化
今年6月,参加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自然博物馆“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周活动的温县一中学生薛媛感叹:“活动让我们对大熊猫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家乡有这么多‘宝藏’。”
今年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园举办了“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周活动。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园提供)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整合利用资源,开展各类自然生态体验活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园目前已建成自然博物馆1个、生态体验馆1个、保护站自然教育教室6个、温县社区民俗文化馆1个,并建成5.8公里的生态体验路线。今年以来,已组织当地2400余名中小学师生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活动。
此外,多地也在打造IP,更好地传播大熊猫文化。
陕西省佛坪县地处秦岭大熊猫分布核心区。走进这座小镇,高铁站前的熊猫头拱门、路边随处可见的大熊猫图案,无不显示着这里与大熊猫的密切联系。
佛坪县街头的大熊猫雕塑。 (吴艳峰 摄)
近年来,佛坪县大力打造“大熊猫IP”,开发“国宝探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熊小新”系列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创意冰淇淋、智能积木等衍生品,推出“佛坪熊猫奇遇记”“旅游”平台,通过游戏化、导览式、体验式的方式,向旅游群体推广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大熊猫和秦岭生态文化感兴趣。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明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管志鸥表示,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建设,为大熊猫保护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有效连接和拓展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监测体系,适度发展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打造一流的科研合作平台,更好地承载开展大熊猫合作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uizejl.com/html/tiyuwenda/9142.html